豆瓣9.0,这5部电影一定要趁年轻看
作者:电影天堂 日期:2021-02-17 分类:电影推荐
你好,我是铁木君。
从去年开始,我养成了一个习惯——每个周六吃过晚饭,我都会一个人躲到房间,静静地看完至少1部电影。
且时不时地,会从记忆里,把一些看过的电影重温一遍。
好电影和好书一样,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值得n刷。
第一遍看时,我们会被内容打动,不自觉地被带进跌宕起伏的情节中;
而二刷时,则能让我在已知故事走向的熟悉感中,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:
比如演员一句台词、一个眼神的背后是什么含义,导演如此布景是想传递什么信息……
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,又会带给我更深刻的感悟,成为留在体内的精神财富。
这次铁木君整理了5部豆瓣高分电影,每部都得到了我和朋友们的一致好评,希望你也会喜欢~
01.
奇迹男孩
如果你总无端遭受偏见带来的恶意,这部一定可以治愈你。

天生长相残缺的小男孩奥吉,在学校总被同学们“特殊对待”,于是整日戴上航天员头盔,只为隐藏自己的“不一样”。
没人知道,他有多渴望变得普通一些,可以免受歧视和伤害。
现实中有很多人,都戴着有色眼镜,看着这个世界,看着“奥吉”们:
纹身的女孩是品性恶劣还是有故事?
一个人吃火锅是性格孤僻还是没人要?
学历低是因为ta没钱读书还是脑子笨?
不,都不是。
而是我们有偏见,习惯束缚在自己的视角里,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定他人。
在看到别人“不一样”时,就随意揣测、讽刺和否定他人。
很多被偏见孤立的人,甚至因为不愿面对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,而选择离开它。
到最后却还会被他们挖苦:
这人心理承受能力真差啊。
没有人会无端选择逃避生活,一定是生活让他绝望过。
我们都知道被孤立的滋味不好受,又为什么要把别人推下悬崖呢?
别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天生条件,但我们可以改变看他们的眼光。
分享电影里我很喜欢的一句台词:

这个世界,偏见不会消失,但我们可以竭尽全力去减少偏见。
我们要做的,就是放下偏见,带着宽容和善意,试图理解世界的所有不同。如果不能认同,也不要指责和谩骂。
否则,那让人得到趾高气扬的虚荣快感,只会让世界变得丑陋不堪。
02.
你能想象,你的一举一动,都被亿万个人监控着吗?
看看这部,告诉你这有多不可思议。

出生到成年的每一步,都活在镜头下。
吃饭、睡觉、外出、上厕所,甚至是和爱人亲热,无时不刻不在监控之中。
全世界都在演戏,只为让他活在戏中。

如果我说,我们就是影片中的楚门,活在一个被监控的世界,你信吗?
不信的话,先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:你觉得最了解你的是谁?
父母?朋友知己?亲密伴侣?
都不是。这个时代只有一个答案:大数据。
我们每天浏览的社交媒体平台,会像变态跟踪狂一样,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。
你半夜三点在网抑云单循着哪首歌?你偷看了前任微博多少次?你在云端存了哪些秘密?
这些都不是秘密了,因为我们一直被监控着。
大数据就像是楚门的世界里,那个拥有上帝视角的操纵者。
而每一个自以为活得真实、活出自我的我们,都是被操纵的楚门。
大数据的到来,限制了我们的思考能力,让我们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。
但和楚门不同的是,我们明知被操纵,却甘愿被操纵。
虽然在当下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,逃离大数据似乎是个假命题;
但如果我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依然可以在泛滥成灾的无用信息里,找到对你真正有用的那10%。
希望我们都能在意识到,自己正被大数据吞没时,像楚门一样独立思考,敢于质疑,打破桎梏,冲出牢笼,活得自在。

03.
如果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,你会在剩下的日子里做些什么?
这两位老人的故事绝对足以震撼你。

两个身份/地位/性格完全不同的老人,因为癌症住进同一间病房。
两位主角爱德华和卡特:一位性格孤傲,无亲无故,但是个超级富翁;一位是个有趣博文、家庭美满的普通工人。
在一次机缘巧合下,爱德华发现了卡特的“遗愿清单”,他鼓励两人一起执行。
爱德华不愿每天苟延残喘地待在病房,受尽同情和怜悯,为了延长生命而活着;
他想在最后的日子里,和卡特一起,跟命运较劲,将遗愿清单一一实现,尽情享受生命最后的快乐:
你想啊,去埃及看金字塔、去3000米的高空跳伞、去长城骑摩托、去珠穆朗玛峰像个勇士一样攀登...
哪个不比整天躺在病床上,数着生命倒计时更刺激有趣呢?
我们也曾向往“诗和远方”,但最终却被现实打败。
我们明明年纪轻轻,却活出了老年的无力和绝望:“就这个学历了”、“就这份工作了”,好像人生只能“就这样了”。
但没有人的生活无缘无故“就这样了”,人生的意义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。
它是每个人活出来的真实模样,像艺术家的绘图,不落下最后一笔,永远看不到人生的真正全貌。
既然没有答案,我们为何不选择活得更快乐一些呢?
看看卡特生前留给爱德华的最后一句话:

希望你们不管年龄几岁、身处什么环境,都要学会苦中作乐。
一味郁郁寡欢只会延长痛苦,而拥有苦中作乐的心态,能让我们拥有更精彩豁达的人生。
04.
原生家庭能给我们带来多大影响?看看这部。

别看这影片名字以为是个爱情片,实际讲述的是家庭关系和两代矛盾,用“食色性”反射人的欲望。
故事反映原生家庭带来的矛盾,在现在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
比如老朱会清洗女儿的内衣裤,近距离叫女儿起床...
放到现在,便是父母亲对我们独立生活的干预,对隐私界限的混淆。
比如他们为了团聚而聚的周日晚餐,其实就像我们每逢时节的聚宴,大家围坐一桌,却各自低头玩手机。
热气腾腾的饭菜背后,流淌着亲人之间的尴尬与疏离。
电影中传达出亲情的生疏感,就像如今难以和亲人相处得十分融洽的我们。
父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,我们却活在日新月异的新世界,难免会产生隔阂和界限感。
最好的解决的方式,是多沟通,多让他们接收年轻人的价值观,让他们用我们的角度去理解世界。
否则,越是沟通困难,越是不愿相处,即使是本该团圆的节日,也没有丝毫温馨的味道。
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:

如果感情淡了,父母用心做出的满席盛宴,也只是一道道逐渐变凉的菜而已。
希望大家在意识到与父母逐渐生疏时,给自己多一点和父母沟通的机会。
在外就多用手机打破距离的隔阂,回家就放下手机让彼此更亲近。
亲情的温暖,在你用爱包容父母时,就触手可及了。
05.
飞越疯人院
你能想象,一个疯人院里,没有疯子,全是自愿呆在院所的正常人吗?
这部影片就来告诉你这有多疯狂。

为逃避监狱制裁,主人公麦克装作精神病患者闯入疯人院。
他从闯入时起,就想带着所有人逃离。但在每一次反抗下,其他人都在关键时刻退缩。
很可笑,可以出去,却没有人想出去。
最后,麦克打赌自己能搬动洗手台破窗而逃,大家都不信。确实,他也真的没有搬动。
但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:
至少我试过了。
大家都在用安稳的现状麻痹自我,只有他是真的渴望自由。
我们很多人,都像这些精神患者一样,明知生活变得扭曲,但仍习惯任由摆布,逆来顺受,行尸走肉地活着。
我印象很深,麦克怒气冲冲对其他患者说的一番话:

有时候,我们也挺像这些“疯子”的。一边抱怨,又一边待在舒适区。
抱怨应试教育无用,宁愿得过且过,也不愿意多学点技能磨练自己;
抱怨薪水不高,全年无休的007工作制,却连一句“我要辞职”都不敢说。
没有人喜欢被体制化,但不是谁都有反抗的勇气。
我们明知道要逃离舒适区才可以过得更好,那么就摆脱惰性,克服畏难心理:
抵触上学校的课,可以去B站/网易公开课等学习软件,钻研名校课程;
不想被压榨成没半点自由的社畜,就努力提高自己,准备好跳槽资本,抓住机会离开。
办法多的是,只要你肯试。
但对大多数人而言,他们甚至都不曾试着开始,就放弃。
我们接受失败,但不能接受没有尝试就放弃的失败。
因为做了,就算没有成功,也可以骄傲且不留遗憾地说一句:

以上这几部电影,都在我遭遇生活打击,感到迷茫的时候,给我带来了治愈的力量,和对生活的启发,所以忍不住分享给你们。
- 上一篇:豆瓣2020年度电影榜单,快点收藏
- 下一篇:没有了额
猜你还喜欢
- 2021-02-17豆瓣9.0,这5部电影一定要趁年轻看
- 2021-02-17豆瓣2020年度电影榜单,快点收藏
- 2021-02-172020豆瓣年度电影榜单,评分最高“华语电影”前10名!
- 2021-02-17《唐人街探案3》破30亿,票房超《中国机长》,豆瓣只有5.8分
- 2021-02-17《李焕英》单日票房反超《唐探3》,2021春节档的黑马终于浮现了
- 2021-02-17《你好,李焕英》单日票房破5亿,逆袭《唐人街探案3》夺日冠
- 2021-02-17《唐探3》《李焕英》领跑春节档,《人潮汹涌》求排片,你怎么看
- 2021-02-17“梦”回春节档:迟到的复苏与被疫情改变的中国电影
- 2021-02-174天57亿!春节档票房牛气冲天,《你好,李焕英》单日夺冠
- 2021-02-17港股影视板块集体飙涨!“史上最强春节档”总票房突破60亿
- 2021-02-16贾玲的电影口碑8.3分,《唐探3》5.8分,观众:有点看不懂
- 2021-02-16北电同学张小斐和杨幂春节档PK,张小斐红出圈,成票房福星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